
高中新课程实验将高中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更加“社会化、素质化、个性化”上,这符合以全球化、民主化、多元化为特征的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我想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管理者,我们只有深入领会和把握新课程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才能在新课程的组织实施中有意识地加以体现和落实,课改本身不是终极目标,而是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 我们应当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进行课改,必须将育人作为课改的战略目标加以把握,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沉下心来,潜心探索,有所作为,而办学特色正是一所学校个性的体现,是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学校的独特标识,基于此定位,南平市高级中学深入领会和把握课程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在课程的组织实施中有意识地加以体现和落实,在传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圆融,与时俱进,将以艺体教育为主的“寓教于乐、寓教于思、寓教于行”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并和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传统密切关联,在校内形成了高度共识,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取得显著成效。
南平市高级中学是一所朝气蓬勃而又积淀深厚的学校,前身是有着六十多年办学历史,享有“闽北小学教师摇篮”之美誉的中专名校——南平师范学校。1999年,为适应中等师范教育改革和高中教育发展的需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学校改办为普通高级中学。兴学秉承历史精髓,育人凸显时代风范。70年的沧桑,南平高级中学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 10年的团结拼搏与不懈奋斗,特别是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4年的大胆实践和勇于探索,学校取得了卓著的办学成绩,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2003年,学校被确认为福建省三级达标高中,2004年,被确认为省二级达标高中,2006年秋季我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66所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之一,2009年3月,被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
如果说,这一份份成绩单让我们感到欣慰和自信的话,那么,经过10年的努力探索,南高日渐彰显的以艺体教育为主的“寓教于乐、寓教于思、寓教于行”办学特色,则更让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一、 艺术教育结硕果
弦歌不断七十载,艺术教育开新篇。艺术教育诉诸感情,直通心灵,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最有效手段,对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可以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在多年的实践中,学校坚持“以美育人,以艺促智”,形成了全员参与,面向全体的艺术教育氛围。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书画、音乐、舞蹈……这些高雅艺术就与同学们如影随形,相伴左右。美,就这样悄悄潜入了每一个学子的心中。既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艺术特长展示的空间与舞台,又注意各类艺术苗子的培养,让学生的强势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校秉承师范优良传统,发挥艺术教育优势,建有独立的艺术楼,配备了钢琴、铜管乐器和民乐乐器等器材,装备了千人规模的“丹枫会议中心”以及歌舞厅等。通过“内培外训”,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按照新课程实验要求开足、开好高中音乐、美术必修课程,并且采取分项教学的方式开设管乐、民乐、舞蹈、美术等艺术选修课程。成立文艺特长生研究性活动小组,组建学校舞蹈队、合唱团、鼓乐队等文艺团体。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形象大使比赛、“班班有歌声”等多种文艺活动,为学生艺术才能的展示提供广阔的平台。每年举办的校园艺术节、元旦“迎新晚会”、“红五月艺术晚会”等更是师生艺术生活的亮点,吸引了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目光。每当夏日的傍晚或秋日的午后,漫步在美丽的枫岗,耳畔将传来悠扬的琴声和轻快的歌声……“以艺术为伴,与快乐同行”正是我们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
学校树立“精品”意识,将面向全体与个性特长发展结合起来,涌现了一批达到专业水平的艺术特长生。近四年,有三十余人次获得地市级以上艺术奖项,六十多人考上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近六十人通过中央美院、中国美院、鲁迅美院、西安美院等知名美术院校的专业考试,由他们留下的百余幅作品组成的“艺术走廊”,让师生徜徉其间,获得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体育教育也是学校的一大亮点,体育学科积极拓展课程资源,注重开展阳光体育锻炼,积极开展多种体育活动,通过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发掘培养了一批体育人才。
学校将美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懂得艺术的美,生命的美,让学生在紧张的文化学习和艺术教育中找到平衡,使学生拥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能够尽情释放潜能,展示特长,实现自我发展。
二、 寓教于乐 ,在快乐中成长
在快乐中有赏识,在赏识中有快乐,“赏识教育”与“快乐教育”正成为共识,学校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在办学中以快乐为宗旨,以快乐指导教学工作、以快乐引导学习过程、以快乐为管理境界追求,将快乐武装为自身教学的常规武器;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让快乐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每门课都被欢乐的气氛包围着,让快乐走进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潜移默化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也学会了快乐。
走进南高校园,绿草如茵,鲜花锦簇,枫樟叠翠,丹桂飘香,仿佛走进了一座美丽的花园;功能齐全的科技图书综合大楼,崭新的学生公寓和投资400万元新建的近300米环形塑胶操场,装饰一新的教学大楼,校训、校史纪念碑、校史展览馆、尊师亭、大型壁雕、名家字画、名人名言、延城全景照片、文化长廊,书香扑鼻,清风拂面,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南高校报《丹枫》、文学社《红枫》、校园网、广播电台、小记者站和班级黑板报等及时报道发生在身边的新人新事新风貌,宣传先进事迹,树立优秀榜样,鼓舞莘莘学子。
学校充分发挥原有的音乐和美术教学特长,制定了艺术教育实施方案,组建了舞蹈队、合唱团、书画社等文艺团体,开设了形体训练和艺术体操等艺术性校本课程,成立了文艺特长生课外活动小组,每年至少举办两次大型节庆文艺活动,校园艺术节上,大合唱、独唱、小组唱,歌声嘹亮;独舞、群舞,翩翩起舞;钢琴、小提琴、手风琴,琴声悠扬;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相声、英语课本剧等,妙趣横生,高潮迭起;现场作文赛、书法赛、演讲赛等,也让学生们放飞青春梦想,尽情展示真我风采。
三、 寓教于思 ,在思考中成熟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科研兴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倡导由教师的思考、课题的研究来带动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一切成长行为都带着理性的成分,让学生的成熟过程始终在思考的大道上前行。
学校构建“自修+反思+研讨”的校本培训新模式,使之成为教师的“氧吧”和“加油站”,给骨干教师定目标、分任务、压担子,对青年教师实行学习制度、导师制度、定期汇报制度和教育诫勉制度,建立校际之间广泛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支持的工作机制,“走出去、请进来”,学校派出多批教师前往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地的新课程实验先进学校学习取经,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和指导新课程实验工作,注重教师队伍梯度建设,促使研究型教师的快速生成。目前,我校拥有教育硕士5人,特级教师2名,省、市学科带头人5名;有10人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和新课程培训,近百人参加省级培训。
为适应新课程实验的需要,重新修订了相关管理规章制度,构建有利于科学评价的质量监控体系,实行教学质量全程监控,多元评价教师,既重结果效益,又重过程投入。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新课程教学“开放周”活动,开展一次“以校为本”教研论文、案例、反思交流研讨,召开一次由“以校为本”教研领导小组、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建立教师个人“以校为本”教研档案,重视实验过程的资料收集、积累和经验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学校教科研氛围日益浓厚,具有良好师德、健康人格、娴熟教育艺术和一定教研成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近四年,我校在市级以上教育科研论文和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得三等奖以上的达到170项(篇),在CN 杂志及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专业文章50多篇。目前,学校有国家级重点课题3项,省市级课题10项以及众多的校本教研课题。2010年1月,我校报送的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数、理、化、生学科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顺利结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学校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建设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来抓,认真调查研究高中各年级学生道德品质的现状特征,在嫁接师范德育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成功开展《勤俭自强》道德建设研究,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宣传工具,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专题演讲赛、知识竞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提高学生勤俭自强的道德意识,依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关条目,制订出《“勤俭自强”道德教育行为规范》和《“勤俭自强”道德教育量化考评细则》,召开了“勤俭自强”团员民主评议会、“争星夺标”、“勤俭自强之星”等评选活动,同时还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渗透道德建设内容,确立了“中学生消费趋势调查与分析”、“青少年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等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学生的体验、思考不断增强勤俭自强意识,学校被确定为“福建省青少年学生德育建设实验学校”,其经验在福建省内获得推介。
学校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与岗位职责规范结合起来,并将其纳入教师的工作考核、职务评聘、评先评优之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促进教师职业行为的规范,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落实到实处,学校建章立制,制订《班主任工作职责》、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修订《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加强对青年班主任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增强工作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定期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引导班主任积极学习德育工作的先进理念、优秀经验,探讨研究班主任工作新思路,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者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的水平,大力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拓展了德育工作的辐射面与影响力,通过班主任的榜样示范和潜移默化,促使学生思考自我良好素质应如何锻造,青春成熟应如何铸就,自觉养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促进自己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成熟成长。
四、寓教于行 ,在行动中成才
一切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指导实践,让实践体现教育思想,让实践丰富教育思想,因此,学校特别强调“寓教于行”,将教育指导思想付诸于行动,付诸于实践。学校以“团结、拼搏、严谨、创新”为校风追求,以艺术熏陶求美,以人文关怀求善,以科学精神求真,大力塑造“团结、拼搏、严谨、创新”的校风和“励志、勤学、尊师、守纪”的学风,培养“志向高远,品格高尚,言行高雅,识能高强”的“四高”人才;造就“爱心施教、和谐高效”的具有“好人品、好素质,好身体”的“三好名师”,创建具有“优美环境、优良设备、优化管理”的“三优”人文环境。正是这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使全校师生把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当作自己立身创业的人生理想。让教师体验到工作的愉悦、生活的幸福;让学生感悟到学习的乐趣、成长的轻松;让学校迅速步入“校风”“教风”“学风”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人性化管理构建了一支团结合作、无私奉献、敬业爱生、积极向上的教师团队和一个勤奋好学、感恩乐群的学生群体。
学校重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组建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并以年段为单位建立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指导小组,逐步完善《研究性学习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和《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细则及评价办法,确定了5个稳定的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基地,细化标准要求,规范管理活动过程,结合相关学科进行渗透型教育活动,社会实践课程使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学校重视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精神,严格按课程计划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同时利用校外社会实践开展好通用技术实践活动,根据新课程标准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通用技术课必修课,并提供了电子控制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建筑及其设计三门选修课,模块学习结束后,对学生技术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学校在德育中追求“知法、明理、动情”的效果,形成了由法制纪律教育先行、公民道德教育熏陶、行为规范教育养成、学习志向教育引导、心理健康教育辅助、理想信念教育升华等构成的德育内容框架,力求达到遵纪守法,具备公民素质;规范行为,提高道德水准;潜心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健全心理,塑造完整人格;志存高远,坚定人生信念的德育目标。
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展开德育工作,采取分层推进办法,构建了“学会尊重(高一)”、“学会负责(高二)”、“学会追求(高三)”的德育活动体系;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过程中,还特别关注“特殊生”群体,关心他们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通过建档、分析、疏导、跟踪等环节,把工作做细做实。
学校积极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成立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委员会和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小组。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并配套有《综合评语实施指导意见》、《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方案》等,制定了档案管理、申诉与举报、随机查询等制度。以“成长记录”为载体开展日常评价,以《素质发展手册》和《综合素质学期评价表》为载体开展阶段性评价,以《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为载体开展综合素质评定。成长记录有教师、同学、家长的开放性参与,学校定期组织交流展示,并将其纳入终结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促进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发展性评价观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立体动态地评价学生,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校每年都组织开展“温暖身边人,关心你我他”的爱心捐助活动,2010年六月南平市遭遇特大洪灾,全校师生踊跃捐款达三万余元,以实际行动为受灾学生送上一份爱心。
探索是艰苦的,成功也是令人欣喜的,学校先后被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基层党校联系点,福建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福建省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福建省沿海地区青少年德育实验学校,福建省绿色学校,南平市心理教育示范学校,南平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1985年以来,连年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学校”。
一年一个新台阶,每年都有新进步。在教育大变革、大转型,实施新课程实验的今天,学校秉承“生命化教育、个性化教学、人性化管理”的办学理念,彰显办学特色,提升育人水平,从教会学生“求知、做人”发轫,向学会“生存、发展”跨越,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永不止步的南平市高级中学将紧抓机遇,迎接挑战,负重开拓,拾级而上,再创辉煌。